氣相基礎知識之——氣相色譜法是什么時候誕生的?
色譜的發(fā)現(xiàn)最早可追溯至古羅馬時代,那時人們就已經發(fā)現(xiàn)將一滴包含混合色素的溶液滴在一塊布或一片紙上,隨著溶液的展開可以觀察到一個個同心圓環(huán)的出現(xiàn)。
這就成為最初“色”譜這個名稱的起源。后來所有的液相色譜、氣相色譜、紙色譜、薄層色譜等等都是這個原理。
近代首先認識到這種分離現(xiàn)象和分離方法大有可為的是俄國的植物學家Tswett。Tswett于1903年在波蘭華沙大學研究植物葉子的組成時,將葉綠素的石油醚抽提液倒入裝有碳酸鈣吸附劑的玻璃管上端,然后用石油醚進行淋洗,結果不同色素按吸附順序在管內形成一條不同顏色的環(huán)帶,就像光譜一樣。1906年,Tswett在德國植物學雜志上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把這些彩色環(huán)帶命名為“色譜圖”,玻璃管稱為“色譜柱”,碳酸鈣稱為“固定相”,石油醚稱為“流動相”。Tswett開創(chuàng)的方法叫做“液涸色譜法”,這就是色譜法的起源。
1941年,英國科學家Martin和Synge在研究液-液分配色譜時,預言可以使用氣體作流動相, 即氣^液色譜法。他們在1941年發(fā)表的論文中寫到“流動相不一定是液體,也可以是蒸氣以永久性氣體帶動揮發(fā)性混合物,在色譜柱中通過裝有浸透不揮發(fā)性溶劑的固體時,可以得到很好的分離。1950年,Martin和James使用硅藻土助濾劑做載體,硅油為固定相,用氣體流動相對脂肪酸進行精細分離,這就是氣^液分配色譜的起源。
后來,他們在1952年的Biochemical Journal上又連續(xù)發(fā)表了 3篇論文,敘述了用氣相色譜分離低碳數(shù)脂肪酸、揮發(fā)性胺和吡啶類同系物的方法,這標志著氣相色譜法正式進入歷史舞臺。由于當時石油化工實驗室正面臨著分析由復雜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的挑戰(zhàn),氣相色譜的重要性幾乎馬上就得到了他們的認可。從此,科學家對氣相色譜法的研究逐步展開。